哈密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水文化与水生态融合建设理念在飞来峡水利枢
TUhjnbcbe - 2021/4/13 19:57:00

水文化与水生态融合建设理念

在飞来峡水利枢纽社岗堤工程的实践

作者:钟鸣辉

引言

飞来峡水利枢纽位于广东省北江干流中游清远市飞来峡镇境内,距清远市约40km,是一宗以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水资源配置等综合效益的Ⅰ等大(1)型水利枢纽,是国务院批准的《珠江流域防洪规划》中确定的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控制性骨干工程,通过飞来峡水库蓄洪、潖江滞洪区滞洪、北江大堤挡洪、西南、芦苞水闸分洪等综合措施,可使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区防洪标准由年一遇提高到年一遇。捍卫人口多万人,国内生产总值(年)万亿元,占广东全省GDP的40%。社岗防护堤(以下简称社岗堤)位于枢纽上游左岸,设计洪水标准年一遇,堤顶全长m,保护京广铁路、国道G线等重要设施,是飞来峡水利枢纽重要组成部分。

年7月,毗邻社岗堤的银英公路扩建工程地质钻探,钻穿不透水粘性土层,发生管涌险情,直接威胁堤身安全,后经管理单位组织安全鉴定,广东省水利厅审定为“三类堤(坝)”,年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批准对社岗堤进行除险加固。主要建设内容:加固堤防3.61km,加宽堤身,加固堤后压台,改造堤顶路面等,总投资1.22亿元;工程于年9月开工建设,年全部建成发挥效益。

飞来峡水利枢纽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社岗堤位于风景区核心范围内,在社岗堤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结合工程建设实际对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提出了水工程与水文化、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融合建设原则,在加固过程中既要实现加固目的,也统筹兼顾进行了水利文化、水利宣传、治水历史、水土保持、生态绿化、游憩健身等一系列水文化与水生态相融合的建设举措。

水文化与水生态融合建设理念

水文化与水生态基本含义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也是文化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人类文明,也就不会产生文化。因此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条件,也是水文化的重要源泉。所谓水文化是指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人们创造的一切与水有关文化现象的总称,包括物质形态的水文化、精神形态的水文化和制度形态的水文化,物质形态的水文化就是水工程、水环境、水景观等。水生态是指环境水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各种水分条件的适应,这里的水生态主要是指水生态环境建设及其保护,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生态绿化与节能环保等措施。

水文化与水生态融合建设

所谓水文化与水生态融合建设,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从规划设计开始着手,全面贯彻生态设计与文化融合建设理念,按照系统设计、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文化融合、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水利工程建设条件,充分结合水土保持和环境绿化建设,挖掘和展示水利工程建设历史、水利人文典故、水利常识、水利法规、水利诗词、水利书法作品等有关水文化宣传教育内容,建设水文化设施与便民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水文化与水生态融合建设原则

系统设计,文化融合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从设计阶段开始,以生态与文化融合的角度提出设计思路,在保证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系统考虑工程建设条件及各专业的意见,综合提出水生态与水文化建设原则与设计大纲要求,统筹兼顾水生态、水文化、水环境、水景观。做到工程建设、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水土保持与人文设施相结合、环保保护与宣传教育相结合、综合利用与生态绿化相结合,实现人水和谐、文化融合。

安全可靠,生态优先

在工程设计与建设中遵循:任何工程措施、生态措施、景观措施的采用,都应确保工程安全、措施可靠;要在工程安全的基础上,注重技术与生态方案的可行性;尽可能保持河流天然形态和工程自然特性,优先采用对生态影响最小的工程措施,优先采用节能产品、生态环保材料和弃渣利用,综合考虑生态与文化的结合措施,做到生态影响最小化,工程措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安全与生态并重、生态与文化相结合。

以人为本,顺应自然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水利工程和文化设施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条件的破坏和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充分考虑当地水文气候、地形、工程现场条件,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和自然物种,切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尽最大努力减少或避免对天然河道破坏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建设过程中寻求最佳生态建设和人文设施相结合工程方案,做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工程、生态与文化、休闲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宜居水环境的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因地制宜,经济合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工程自然地形地貌条件,尽可能采用当地建筑材料、乡土树种,尊重当地民族意愿和风俗习惯,注重技术、生态方案的经济合理性,突出生态性与经济性的和谐统一;合理规划设计工程方案,结合现场条件布置生态措施、景观设施、文化设施,做到经济实用、方便群众,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文化与水生态融合

建设理念的具体实践

率先提出文化与生态融合建设思路,实现系统设计文化融合

社岗堤工程建设过程中,打破传统方法,各专业密切配合,系统设计,统筹考虑水安全、水生态与水文化,实现堤防工程的生态与文化融合。参加设计的各专业人员首先从各自专业角度提出生态设计如何结合水文化建设的初步思路,项目总工组织各专业人员进行统筹和系统设计。在设计大纲上贯彻生态优先、文化融合的设计原则,在设计步骤上要求首先在工程主体加固措施方面做到安全可靠、方案生态、因地制宜地考虑水文化设施布置,其次再从水工、施工、设备选型、工程管理、环保、水保、造价等方面综合考虑,确保实现工程建设功能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系统设计,实现生态环保、环境优美、文化融合(图1)。

图1:加固建成后的飞来峡水利枢纽社岗堤实景图

创造性地提出分区设计方案,建成功能协调以人为本的绿色堤防

从满足堤防功能、以人为本、环境优美的综合思路出发,提出了堤顶到堤后坡分区设计方案:分成四个区域进行布置:一是保留7.45m宽的原堤顶路,采用沥青柔性路面,保证堤防防汛交通和日常堤防管理功能需要;二是设置一条1.5米宽的绿色碧道,采用彩色环保透水砖铺成碧道工程,方便附近居民休闲运动和水利风景区功能需要,落实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三是设置6.05m宽的8字型草砖堤顶面,既适应堤防培厚后的沉降变形需要,体现安全管理需要与绿色生态功能,也满足了群众休闲、健康游览的要求;四是堤后坡与弃渣回填堤后反压平台绿化,全部采用适生草皮(铁线草)进行护坡和生态绿化,实现了绿色生态设计功能要求。(见图2)

图2:社岗堤顶分区设计,兼顾堤防功能、生态绿化、文化休闲的需要

弃渣资源化综合利用,为水生态与水文化融合建设提供条件

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各专业人员紧密配合系统设计,将社岗堤工程产生的8万m3弃土弃渣%资源化利用,不设置弃渣场:一是将部分弃渣运至主土坝下游坑塘,用于填塘固基,既解决了弃渣出路,也消除了下游坑塘对土坝的安全隐患;二是将部分弃土用于堤后凹坑填平并进行绿化,部分弃渣用于堤后防汛检修道路加固并作为反压平台,节约弃渣运费和弃渣场水保费用;三是将部分弃土用于2号副坝上游迹地及3号副坝与社岗堤连接段边坡绿化改造,为景区水生态水文化建设创造条件,节约绿化费用。通过上述措施,全面降低了工程水土流失风险,既生态环保,也节约了投资。根据是否设置弃渣场及弃渣全部利用对比计算可知,对弃渣资源化利用后,可节约投资万元。

利用地形条件对堤防沿线进行景观节点打造,建成绿色人文堤防

社岗堤处于飞来峡水利风景区范围,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将水土保持、生态绿化与文化建设充分结合,利用社岗堤沿线小山包、三角地形,采用工程、植物措施与文化措施等综合绿化手法,在社岗堤沿线的南入口、升平箱涵两侧、望江亭堤段等四个堤段处创造出四个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小景,结合了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宣传、社岗堤建设缘由、工程简介、碧道建设,实现了社岗堤工程生态与水利文化的有机融合(图3、4、5)。

图3:社岗堤南段入口处,由书法家题写“社岗防护堤”并在石后雕刻工程简介

图4:升平箱涵两侧,建设体现水利宣传和以人为本的休闲小径

图5:对社岗堤中段小山包绿化改造,体现了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宣传

图6:利用望江亭文化休闲功能,方便群众,体现水利公益性

因势利导,采用多种灌草造型方式,营造生态文化岸坡

在社岗堤南端与3号副坝上游左岸连接段,原来坡陡跌坎、乱石成堆,坑坑洼洼;利用社岗堤防渗墙开挖出的弃土对其进行生态绿化改造,采用大叶油草、福建茶、红继木、黄金叶四种灌草进行绿化造型,设计成“飞来峡欢迎您”字样(图7),提升了飞来峡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品昧,突显了飞来峡风景区的文化亲和力。

图7:3号副坝左岸与社岗堤连接段生态文化岸坡实景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绿化与水文化融合设计,建成生态文化园

飞来峡2号副坝上游平台,面积近0m2,原为施工迹地,地势较低,积水横流,原来种植的灌木桃树几乎全部枯萎死亡。结合社岗堤水土保持与绿化工程,利用防渗墙开挖弃土对其进行生态绿化改造,融合生态景观、水利文化、游憩等功能要求,建成了体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具有人文特色的生态文化园区。

生态文化园区分四个区域,分别为游园入口区、漫步观景区、休闲娱乐区、安静休息区,首先对各区用弃土进行微地形改造和布置排水设施,其次进行生态绿化,种植各种乔、灌、藤、草等四季观赏花树灌木,各区结合布置文化与休闲设施,将我国古代治水故事、水利书法作品、楹联作品等刻制在石景、长廓和亭子上。在园区入口景石正面刻有“晨曦暮影”点题书法,背面则以一首“飞来峡赋”,抒写了飞来峡枢纽建设历程、任务、规模、功能和效益;观赏与休闲园区内设置长廊花架,在立柱上刻有“大禹治水”“李冰治水”“孙叔敖治水”“西门豹治水”“王景治水”“范仲淹治水”“王安石治水”“郭守敬治水”等八大治水典故,弧形廊架立柱上刻有飞来峡建设水利书法作品和有关领导题词,展现了飞来峡水利枢纽重要性和我国治水史,也为游人增长水利知识和水利历史文化;在安静休息区建设成片树木和顺风亭,刻制书法楹联作品,放置休闲石桌;同时在园区各处适当布设健身道路和休闲设施,实现了水生态与水文化融合的建设理念,绘就了一幅水生态与水文化交融的美丽画卷,极大提升了飞来峡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见图8~图13)。

图8:生态文化园主入口区,放置景石,刻制书法作品“晨曦暮影”点题

图9:生态文化园入口:景石后面刻写飞来峡枢纽建设历程“飞来峡赋”

图10:位于漫步观赏区的融合建设飞来峡书法作品和治水故事长廊

图11:漫步观赏区中生态文化长廊中的李冰治水故事

图12:位于休闲区的弧形长廊,将治水故事与书法作品刻制在柱子上

图13:安静休息区结合生态绿化建设顺风亭,由书法家书写的楹联撰刻于左右立柱,上联:顺天宜人方知飞来景象独好,下联:风平浪静才晓广东水利情浓

结语

在社岗堤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如何结合水文化与水生态融合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通过因地制宜结合水土保持、生态绿化和工程功能,进行水文化与水生态融合建设:一是从设计方案源头上贯彻系统设计、文化融合建设理念,实现安全可靠、生态文化、人水和谐;二是创造性地提出分区设计方案,建成功能协调、以人为本的绿色堤防;三是将弃渣资源化综合利用,为水生态与水文化融合建设提供条件,既满足水土保持要求,也实现了生态和节约投资;四是根据现场地形对堤防沿线进行生态景观节点打造,建成绿色人文堤防;五是因势利导,采用多种灌草造型方式,营造生态文化岸坡,提升了飞来峡水利风景区文化亲和力;六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建成了生态文化园: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弃渣利用,结合水土保持、生态绿化和休闲健身设施建设,将工程建设历程、水利历史文化、水利书法作品、楹联等水文化融入生态绿化工程中,较好地实现了水文化与水生态融合建设理念。社岗堤工程水文化与水生态融合建设,是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提出的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的一次成功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来源

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管理处

编辑

韩诗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文化与水生态融合建设理念在飞来峡水利枢